城市基層黨建,是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、提升現代化治理水平的“根”與“魂”。近年來,山西省呂梁市嵐縣縣委以黨建引領為主線,通過建強黨群陣地、優化運行機制、聚焦“一老一小”三大舉措,系統謀劃、精準發力,推動城市基層黨建各項任務落地生根、開花結果。
建強黨群陣地
將窗口前移到群眾身邊
堅持數量與質量并重,實現陣地高標準、全覆蓋。嚴格對標《呂梁市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建設指南》,按照“去行政化、去機關化、去辦公化,增強實用性、互動性、智慧性、技能性”布局理念,新建或改造社區黨群服務中心。依據《呂梁市規范小區黨群服務站建設指導意見》,立足縣情實際,采取盤活閑置用房改造一批、協調物業用房共享一批、選取合適場地租賃一批、規劃設計預留新建一批的“四個一批”模式,著力破解小區黨群服務站建設難題。全縣累計投入專項資金3100多萬元,高標準、全覆蓋建設9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、37個小區黨群服務站,這些陣地已然成為點綴在社區里、鑲嵌在樓宇間的“紅色地標”。
堅持供給和需求平衡,實現群眾進得來、留得住。變“政府配餐”為“群眾點菜”,多部門聯合組建專項工作小組,通過“敲門行動”走訪調研、召開“板凳會”“樓院會”座談交流、發放電子問卷等多種形式,廣泛征求和吸納群眾意見,對黨群服務陣地建設事宜進行反復調研和分析研判。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將以往分散設置的醫保、民政、戶籍、黨建、社保等多個服務窗口優化整合為2-3個“全科綜合窗口”,大力推行“一站式”服務、“一窗式”辦理模式,并深化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,通過流程優化、數據共享、幫辦代辦,實現群眾辦事“少跑腿、不折騰”。小區黨群服務站以組織學習、說事議事為基本功能,延伸幫辦代辦、文體娛樂、矛盾調解、養老托幼等服務。如今,這些黨群服務站已不僅僅是黨員學習充電的“加油站”、群眾辦事便捷的“便利站”,更是居民日常交流、文化娛樂、協商議事的“溫馨驛站”和“共享客廳”。
堅持縱向與橫向聯通,實現服務“零距離”、廣參與。積極構建并不斷夯實“社區黨委—小區(網格)黨支部—樓棟黨小組—黨員中心戶”四級組織鏈條。同時,充分發揮社區黨委“軸心”作用,推動黨群服務陣地力量整合和人氣匯聚。積極推動在職黨員常態化下沉小區,組建“黨員先鋒隊”;大力孵化培育社區社會組織,發展壯大“紅馬甲”志愿服務隊伍;吸納快遞小哥、外賣騎手、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中的流動黨員為“社區治理合伙人”,引導他們利用走街串巷的職業優勢,擔任民情信息員、平安巡查員、文明宣傳員。截至目前,累計已有1300余名在職黨員、79支志愿服務隊伍、118名新就業群體人員活躍在社區小區一線,為群眾提供政策咨詢、環境整治、困難幫扶、應急搶險等實事好事2000余件。
優化工作機制
將資源鏈接到群眾身邊
優化縣級領導聯系服務社區機制。嵐縣縣委印發《關于建立縣級領導聯系社區服務群眾制度的通知》,26名縣級領導主動包聯社區,擔任“一線調研員”和“首席服務員”,定期到社區黨群服務中心、小區黨群服務站與群眾代表面對面交流,現場推動解決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。帶頭走訪老舊小區改造現場,傾聽居民對加裝電梯、停車位規劃的意見;實地查看背街小巷污水管網改造、路燈安裝等民生工程進展;入戶與居民“嘮家常”,了解供暖、供氣、物業服務等“關鍵小事”。累計下沉調研83次,協調解決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、公共服務配套不足、環境臟亂差等突出民生難題20余件,有效發揮了“頭雁效應”。
優化共建共治機制。社區每月召開黨建聯席會議,協調組織鄉鎮、社區、小區、共建單位等各方會商,聽取共建項目進展、督促項目進度,收集群眾訴求和突出問題,積極建言獻策、共同分析研判、商討解決方案,切實解決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現實問題。落實社區居委會、業委會(物管會)、物業服務企業協調運行機制下的月例會制度,針對業主對物業服務的訴求和組織對物業企業的要求,攜手并肩、共克難題,引領凝聚物業企業及社區各方力量加入社區治理隊伍。建立輪流值班制度,安排社區工作者、網格員、支部委員在小區黨群服務站值守,隨時接待群眾來訪、咨詢和問題反映,確?!伴T常開、人常在、事好辦”。
優化“點單式”服務機制。采取“線上+線下”結合的方式廣開言路,利用社區微信群、小程序聽取群眾訴求,通過常態化入戶走訪及在黨群服務陣地設置“心愿墻”等方式,鼓勵居民曬“小需求”和“金點子”,累計征集“微心愿”380余條。依托自主開發的“一米陽光”智慧社區平臺,構建“群眾點單、社區派單、黨員接單”閉環服務流程。社區工作人員及時分類、甄別和整理需求“訂單”,根據緊急程度、涉及范圍、專業屬性等因素,精準“派單”至在職黨員、社區志愿者或專業社會組織。接單人員限時聯系居民并完成幫辦、代辦或協調處理,結果及時在平臺反饋并接受居民評價。普遍性需求或需整合資源予以解決的需求,則納入“需求清單、資源清單、項目清單”進行對接,由社區黨委組織共建單位協商認領。例如,縣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局黨支部協調資源,幫助包聯的東河明珠小區全面翻新破損健身廣場并添置適老化器材,打造居民休閑樂園。
聚焦“一老一小”
將服務延伸到群眾身邊
社區食堂讓“老有頤養”。依托黨群服務陣地,織密便捷“就餐網”。深入調研城區老年人分布密度、就餐需求、行動能力、消費習慣等,按照“科學選址、合理布局、方便可達”的原則,優先在老年人聚集、環境相對良好、交通便利的成熟社區或小區布點,建成并投入運營7家標準化社區食堂,總餐位400余個,讓老年人在“家門口”就能吃上暖心飯、放心餐。適老化改造,提升助餐“暖實力”。在口味上,根據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和營養需求,科學制定每周食譜,注重葷素搭配、營養均衡、清淡適口。在價格上,實行普惠與優惠相結合,面向社會開放,價格親民;對嵐縣戶籍60周歲以上老年人實施階梯式就餐補貼政策,憑有效證件即可享受。在服務上,每日提供早、中、晚三餐,可根據需求提供個性化訂餐和送餐上門服務。在環境上,配備適老桌椅、防滑地面、無障礙設施等,營造安全、舒適、尊老的用餐氛圍?!鞍牍妗苯洜I,保障發展可持續。采取“政府補貼一點、企業讓利一點、個人承擔一點”方式,政府在食堂建設和運營方面給予一定的財政資金支持(累計投入8萬元);運營方在保證飯菜質量、服務標準和公益優惠的前提下,通過優化采購、精細管理、拓展非就餐時段服務等方式降低成本、增加收入,同時鼓勵社會力量捐贈支持。
多元投入讓“幼有善育”。搭建平臺,筑牢關愛“防護墻”。著力構建“黨委領導、政府負責、民政牽頭、部門協作、社會參與”的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工作格局。在縣級層面,健全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制;在鄉鎮層面,掛牌設立了標準化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(簡稱“未保站”),配備專兼職工作人員;在社區,由社區“兩委”成員或優秀網格員擔任兒童主任。這支144人的基層兒童工作隊伍是困境兒童的“守護者”,他們定期對轄區內孤兒、事實無人撫養兒童、流動兒童、殘疾兒童、低保家庭兒童等重點對象進行入戶走訪、動態摸排、建立重點臺賬,提供基本的監護指導、心理疏導、勸返復學、落實戶籍、申請救助等關愛服務,確保困境兒童“有人管、有人護”。落實政策,兜牢基本“保障線”。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養育標準從2024年的1320元/人/月提高到2025年的1405元/人/月,提標幅度達14%,并確保資金每月按時、足額通過“一卡通”發放到監護人賬戶。2025年上半年,全縣共發放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補貼25.24萬元,保障176人次,切實保障困難兒童基本生活。攜手守護,撐起兒童成長“七彩傘”。社區與民政、教育、團委、婦聯等部門聯動,動員在職黨員、退休教師、返鄉大學生等志愿群體,在9個社區開設“五點半愛心課堂”,提供免費的課業輔導、興趣培養、閱讀陪伴、安全看護等服務。組織100余名具有心理咨詢師資質的黨員教師組建“心靈護航”志愿服務隊,通過開設心理講座、個體咨詢、線上答疑等方式,引導困境兒童正確認識自我、疏導情緒壓力、培養積極心態。開展兒童主題活動,集中發布困境兒童“微心愿”,并向縣直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新興領域黨組織、報到黨員、愛心人士等進行推送,倡議大家積極認領,目前已達成“微心愿”100余個。
嵐縣以黨群陣地為支點、機制優化為杠桿、重點群體服務為標尺,構建起“居民有所呼、黨組織有所應”的治理生態。未來將持續深化黨建引領,推動資源下沉與數字賦能雙軌并進,打造更具韌性的城市治理共同體,為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。
網站標識碼:1411270001 晉ICP備19007275號-1
聯系電話:0358—6723175

晉公網安備 14112702000005號